nuffnang

Sunday, October 28, 2012

《發現幸福》如何避開教養的危險陷阱



「教養」是多數人完全沒受過訓練、也沒做好準備的專業。雖然孩子們的體內有我們的基因,有時行徑卻跟外星人一樣。孩子讓我們成長,挑戰我們並改變我們。教養構築了多數人生活的重心,且通常會持續20年以上,直到孩子獨立,離家生活為止。但父母的角色並未就此終止:多數美國人將花更多的時間跟成年後的孩子相處,直到子女步入中年。為期數十年的研究和普遍的經驗顯示,這句諺語說得真對:「要是孩子不快樂,你就怎麼也開心不起來。」幾乎沒有其他經驗能比教養更令人振奮和喜悅,能比教養更具挑戰性和令人喪氣。

《發現幸福》一書中有部分著眼於教養兒童和青少年的課題,以及一些與成年子女有關的概念,並提出五個可以幫助你避開許多教養的危險陷阱:

一、時間就是關鍵
有沒有哪種行動方針既能營造慈愛的親子關係,又能充當問題警示系統,讓你和你的孩子一輩子緊緊相繫呢?專家們說:有,多陪陪孩子。如有必要,犧牲其他事物也無妨。要一輩子關係親密,有一個重大因素無可替代:你的時間。

在專家們的眼中,孩子最想要的不是你的錢,他們想要你跟他們在一起。要兼兩份差事才能維持家庭生計的父母或許別無選擇,但如果你和你的配偶每週工作七十小時,是為了買消費品和度奢侈的假期,那你就誤用了你的時間。曾經千雅就教過這類家庭的孩子們,父母忙於事業的打拼,口口聲聲說愛孩子但卻花大筆錢送他們去名校、請一堆老師到家裡教學和送孩子到外面學才藝……等,卻很難撥出時間陪孩子,平常都是由阿嬤或是家中外傭陪伴,他們多數會寵孩子,這類的孩子也許知識性方面比同齡孩子佔有優勢,但是內心其實是缺乏愛的,而內心的缺失並不是用外在就能衡量,它需要長時間的注入及陪伴,好一點的家長若時間允許就只有孩子睡前的30分鐘陪孩子,其實那是不夠的,平常的陪伴更是重要,要真正了解我們的孩子,我們必須在恰當的時機出現在他們身邊。我們的孩子有時會像蚌殼一樣緊緊關閉,雖然外面堅硬,裡面卻柔軟而脆弱,多陪伴孩子,他們會突然決定打開和你分享。

親子關係的品質與相處時間成正比,這裡所說的時間通常是一起從事日常世俗活動的時間,而非難忘的「特殊場合」,我們要時常陪孩子參與活動,而那需要父母本人長時間在場,花時間陪孩子之所以至關重要,還有一個原因:它可以做為問題萌生時的早期警示系統,這點很重要,在孩子的成長階段陪伴他們,支持他們,否則你會無從得知他們要往哪裡去,他們喜歡什麼或不喜歡什麼,以及他們想投入時間做什麼與打算怎麼做。重點不在於活動,而是共享的時間。

專家們對「時間就是關鍵」提出三大關鍵要點:

第一:孩子要的是你的時間,而以後他們會珍愛地懷念你與他們共度的時光。

第二:最重要的是共同參與的活動

第三:我們應該犧牲一些事物來爭取陪孩子的時間


二、偏心很正常,但千萬別表現出來
多數父母並不樂於探討他們是否喜歡某個孩子勝過於其他,然而一開始提到偏心問題時,幾乎每個父母的第一句話都會類似的說:「噢,沒有,我愛我的每一個孩子,每個都一樣。」但事實上,當你們聊的夠久時,他們就會吐露實情:父母通常有偏愛的小孩。比較常見的是,父母會在不同的生活領域有不同的偏愛。在現實世界,我們都知道凡事皆難講求公平。孩子不僅是父母的骨肉,雙方也發展出人際關係。我們一旦涉及人際關係,就難免會喜歡某些人勝過於另一些人。

針對父母偏心的主題,學者們已進行數十年的研究,其中許多著眼於這種行為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影響。關於明顯偏心的消息很不妙:當孩子感覺父母不公平地對待各個孩子時,孩子比較可能會出現行為問題,心理健康較差,並且較早涉入青少年犯罪,另外,認為父母偏心的小孩也較容易和兄弟姐妹起衝突,較無法與他們發展愉快而支持的關係。研究顯示:這些問題會延攬到成年子女的身上。其實,父母要做到絕對的公平是困難的,通常在重男輕女的家庭會更明顯;對於兄弟姐妹發生爭執時,若父母不論是非對錯的過於偏袒某一方,不找出問題的來源,長期對於不被偏愛的受害另一方,他們成年後通常也不願意多和家人接近,因為得不到支持及真理,反而愈接近愈傷痕累累,發展好的會判斷並尋求適合自己的社群,發展不好在心理上可能會出現許多反社會性格。

乍看之下,父母對某個子女的偏愛或許不是什麼大問題,就算它已造成兄弟姐妹之間的對立。但它其實有一個毀滅性的效應:它會致使手足之間漸行漸遠偏心會釀成疏遠,往後的人生將不再與兄弟姐妹分享時間、經歷和回憶。之前有家長及朋友和我分享他們的家庭經驗 ( 許多朋友和家長說我有諮商師的特質,有同理心且願意傾聽協助並瞭解核心問題,也許這和千雅一些經驗有關吧,哈!而千雅的工作,除了教導孩子之外,透過長期的教學,父母通常也會願意多分享他們的家庭、人生經驗…等 )曾經他們提到偏心的問題,他們從小就知道父母偏愛其他手足,他們漸漸的學到「父或母不見得喜歡他們全部的孩子,而他們剛好就是不得父或母喜愛的小孩」,因為偏心也影響了兄弟姐妹的關係,嚴重一點,手足也是會相殘的,所以她們學習將手足逐出了她們的生命,其實遠離原生家庭的孩子,不是只有他們的父母會難過,通常遠離的孩子他們的心是更痛的!透過傾聽和引導,千雅也告訴這些家長學習不要對孩子們過於偏心且告訴朋友們未來有孩子避免過於偏心。

針對「偏心」的主題,專家們還提供了所有年紀的父母都應該認真看待的兩個重要而複雜的人生課題:

第一個課題:少許程度的偏心很正常,你幾乎無從避免,就算試著避免,八成也徒勞無功。不要擔心這點,覺得比較親近某個孩子很正常、很自然,沒有什麼好內疚的。

第二個課題:坦然接受你對孩子所有的誠實感覺,然而深埋起來。還有,避免拿孩子做任何有高下之分的比較,身為父母你可以在心裡面想,但別說出來,最傷人的家庭經驗之一,就是不得寵的感覺。專家們提到,就偏心這件事,誠實不是上上之策。


三、別打孩子
體罰對孩子的人生會造成負面影響,遭到體罰的幼童會表現出較強的侵略性和反社會行為。而孩子遭掌摑或毆打的頻率和嚴重程度愈高,對其心理健康的負面效應以及出現問題行為的可能性就愈大。研究顯示,體罰也和青少年及成年後較差的親子關係有關。最令人不安的是,經常遭受體罰的孩子較可能在成年後對自己的伴侶和 (孩子施暴。

那麼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如何處理,我們可以用行為改變技術,所謂的行為改變技術是應用實驗心理學行為原理,客觀而有系統、有步驟的處理行為的有效方法。比方說:增強 (正和負)、削弱、模仿……,瞭解孩子犯錯的原因,再給予適合的方式處理,才能有效減少犯錯的行為產生,若是用體罰的方式,也許短暫有效,但長時間而言是沒有效果,甚至會產生負效果,例如:說謊、不負責任……等。


四、不計代價,避免產生裂痕
在一些家庭,裂痕起因於父母與孩子在生活方式上的選擇。「裂痕」一詞運用於社會學的世界時,意指人際關係發生破裂,導致人與人的疏離,但它在地理學上的定義,其實更加有力地凸顯專家所描述的效應:「因受力、爆炸或緊繃而產生的斷裂,或分裂成兩個以上碎片的情況。」裂痕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任何家庭之中,專家們提供三個「預防裂痕」的秘訣:

秘訣一:及早發現潛在裂痕,加以消弭
裂痕一旦出現,便有了自己的生命,會變得愈來愈難以修補。在早期徵象出現時,就要採取行動,但不是要去掌控孩子,而是要敞開心胸去瞭解,若是想掌控,潛在裂痕很可能變真的裂痕。

祕訣二:裂痕一出現,就要立刻採取行動
此時雙方的觀點會很快變得激烈;不用多久,不去努力和好就會比試著和好來得容易了。若是此時有其他人瞎攪和,或是用其他不得體的方式,就只會讓情況愈來愈惡化,最好方式是雙方能推心置腹的談談,也許需要一些時間溝通,但是是值得一試的。

秘訣三:當其他方法統統失敗,必須妥協的人通常是父母
這個建議聽起來有失公平;不過,在檢視有關兩代之間裂痕的紀錄時,專家發現如果出現裂痕時,要付出較高代價的人通常是父母。父母為孩子付出的,遠比孩子能為父母奉獻的來得多。事實上,老年學家稱此為「兩代之間的風險」(intergenerational stake):父母通常較需要也較重視親子關係,因此如果關係惡化或崩解,父母失去的也比較多,還有一點尤其重要:裂痕一出現,他們與孫子的距離也會被拉遠,甚至永遠分開。

這個訊息對所有年齡的為人父母者都十分重要:避免出現裂痕。有可能使你和某個孩子一刀兩斷的問題,隨時都可能發生。當然,如果孩子出現傷害或暴力行為時,為了父母的身心健康著想,適當的隔離是無可厚非的。雖然裂痕往往出現在當時看起來很重要的事情,但那些事情絕對不值得你一輩子承受分離之痛。


五、著眼在與孩子一輩子的關係
爸媽照顧孩子是很重要的事,當孩子成年後親子可以處得好嗎?很簡單:彼此關愛,互相照顧。隨著你年歲漸長,你也可以向你的孩子學習 (其實從事教學過程當中,千雅也不斷在向孩子們學習,學習是互相的而非只是單方面的教學而已)。世界已經改變,你不能封閉心靈,所以你要多聽、多看,要試著傾聽,聽聽孩子說些什麼,但千萬要記住,不要聽了只是更想控制他們或是說教。

做一個「夠好」的父母,意謂著允許孩子失敗。讓孩子們試著自己做決定,雖然他們並非每次都能做出對的決定,但他們會從錯誤中學習,而這很重要。如果你從未犯錯,你就永遠不知道做事情有對的方法,也有錯的方法。你的方法不見得最好,但你將學會如何面對困難。
對於教育孩子,父母可以放輕鬆一點:放寬你的期望,從旁支持他們解決問題,而非追求完美。
                                                                                           
在閱讀《發現幸福》一書,尤其是在「避開教養的危險陷阱」統整了很多事情,我們都曾經是個孩子,從原生家庭中成長,和父母及兄弟姐妹的相處,以及父母的教育及態度對我們有著深遠的影響,現在也深入學生的家庭,更能看清楚每個家庭不同的結構對孩子們的影響。

相信有些讀者已經為人父母或是從事教育相關工作者,不論是何者,千雅都和各位一同為教育努力和付出!J

參考書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