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ffnang

Monday, August 29, 2011

曹仁超:QE3不会出现

美股大跌,QE3会否出台?上周四10年期债券利率已跌至2.4厘(2008年低点2.04厘)。8月9日联储局开会后贝南奇有何意见?我老曹仍不 信有 QE3。今年美股大跌失去市值1.8万亿美元,影响力已超过去年11月推出的QE2。第二季美国GDP只是增长放缓并未进入衰退,上周五美股已开始技术性 反弹,本周一港股亦不例外。所谓欧债问题个人一早已讲过是「没完没了的」。今年很多投资者皆怀着希望而入市,结果因失望而离开,股票市场愈来愈专业,令业 余投资者赚钱空间愈来愈少。面对银行存款利率如此低,真系投资又死、不投资又死。上半年表现出色股有公用、消费及赌场股,下半年又如何?似乎工业股在起死 回生,请留意过度抛售的工业股。

牛二拣股唔睇市

股市疯了更需要清醒头脑。在牛市二期不要忘记拣股唔睇市。买强势股,抛售弱势股,如果你唔识拣股请不要投资。牛市二期投资策略是,当别人恐慌时你入市,当别人高兴时你获利回吐。自去年11月起至今,恒生指数仍是上落市。

所谓提升国债上限只是2012年大选后减少开支250亿美元、2013年再减少470亿美元,分别占明年和后年开支1%及2%;2014年起进入第 二 阶段减债1.2万亿到1.5万亿美元,共分10年进行。恐怕仍是废话(国会计划未来10年发债9.5万亿美元,即使减债成功,2021年美国政府负债仍上 升7.1万亿美元)。美国政府未打算真正减少开支。

通胀对一般人而言是指消费物价指数(CPI),但真正是指流通货币增加了。如流通货币不增加,短期物资供应不足令售价上升,供应一旦增加后又回落, 因 此没有通胀问题存在。现代金融体系愈来愈复杂,由货币供应增加到CPI上升之间存在许多其他因素。上世纪50年代美国货币与M1关系是3.5倍(即M1是 货币供应量的3.5倍),再产生M2及M3,甚至M4和M5。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两者关系是1.8倍,即货币供应多了但乘数效应下降。金融危机于 2007年9月开始,联储局不断向银行购入资产,令银行手上的现金由20亿美元增至今天1.1万亿美元。

今天美国M1乘数效应只有0.8倍,理由是银行面对大量新增现金,无法借出去只用作投资,例如买股票、债券及商品合约,形成股市、债市及商品价上 升。 美股指数已较2009年年初上升一倍,过去一年小麦价升79%、棉花升166%、橡胶升98%、铜升44%、银升94%和原油升31%,但天然气价却回落 23%和橄榄油回落12%。不少生产商2009年3月眼见QE出台早已买入大量商品期货合约去保护,面对原材料大幅涨价,生产商却不敢把制成品大幅加价, 一般加幅只在10%左右,形成美国CPI过去两年升幅不大。今年生产商手上商品期货合约已用完不知又如何,即美国下半年进入CPI急升期或生产商纯利急跌 期?

美国人口3.1亿人,年增长率0.6%,加上新移民人口年增长率0.9%。工作人口1.53亿人略少于总人口50%,失业人口约1500万人(未计 就 业不足人口),为了令失业率下降1%,需为150万人创造就业,再加上每月约有11.5万人新加入就业行列,压力十分大。过去40年美国平均失业率6%, 今天如要降至此水平并不容易。1978年前美国每月新增职位35.6万个,之后逐年下降到2000年,过去10年每月新增职位只有12万个,令失业率不断 上升。未来如欲降至6%失业率,美国每月新增职位必须达25万个,要出现这个情况,除非美国GDP年增长率达4%(过去10年只有2%)。

过去10年美元不断贬值令原材料涨价。另一原因是中国加入WTO成为出口大国,加上世界各国在过去10年无一不透过干预汇价去阻止自己货币兑美元大幅上升。2011年8月起又如何?

美国利率由1930年低点回升到1980年极高点。初期推动利率上升动力来自资金需求,因为美国经济增长率战后愈升愈快,到了1966年至1980 年 美元利率上升来自通胀上升压力(1980年美国通胀15%)。1980年列根上台后,联储局把利率提升到高过通胀2厘成功控制通胀。1982年起美国进入 另一阶段,2000年前美国GDP维持高增长,通胀在低水平。不过,科网股泡沫爆破后情况再改变,联储局只有透过美元贬值去刺激GDP保持较高增长率,虽 然如此,美国通胀仍不高,目前只有2%左右。

低利率及低通胀令债券价格上升,支持股市维持在较高P/E,但企业纯利增长放缓,最终引发2008年金融海啸。现水平计,美股P/E不算高,但经济 循 环周期是否又到了高潮(即未来企业纯利开始下滑)?在经济上升周期,股市通常先升3年然后回落1至2年,再上升4年,前后共上升9年,到第10年才急跌; 在经济下跌周期,股市通常只上升2年回落2到3年,然后又上升2年又再回落,例如1966年至1982年的美股。在经济上升周期,股市可先升100%才出 现调整,调整幅度一般只有前升幅10%,直到第9年上升期完成后才大幅回落。在下跌周期,股市只上升前跌幅50%便出现调整,调整幅度可达30%,在下跌 周期欲透过长期持有股票去赚钱并不易。

2000年起,美国企业纯利增长来自美国以外地区,到2011年上半年50%收益来自美国以外地区,未来140年美国大企业能否保持上述成绩?

美国透支 GDP低增长

利率由1980年起回落,经过30年后在2008年12月见底。3年过去了,至今仍未有上升能力,今天3个月国债利率由24年前7.5厘回落到接近 零,10年期国债利率由9厘回落到2.4厘。今年美国负债高达14.3万亿美元,一旦利率上升将是大灾难。美国6月CPI扣除食物及能源价格因素后只上升 1.6%(不构成通胀威胁)。6月生产商指数上升7%(核心指数上升2.4%)。生产商所面对的困难是他们不能把生产成本上升压力转嫁给消费者。过去24 年,美国利率回落60%、负债上升550%、政府开支上升144%,达每年2.2万美元。过去24年美国人财富上升理由主要来自利率下降令资产价格上升。 2011年的美国人拥有财富其实同1987年10月股灾前差不多(以购买力而非用美元计算),在2003年至2007年美国楼价上升周期,美国人透支了 2.3万亿美元消费,2007年楼价泡沫爆破后至今,美国人只放回1.3万亿美元入楼市。2003年至2007年美国GDP平均年增长率2.7%,估计需 时5至10年,美国人才能清还由2003年至2007年因楼价上升而新增的贷款,代表美国GDP低增长期仍将维持好一段日子。

科技的进步带来人类生活水平的提升,今天人类平均工作时间较100年前短很多(以香港为例,目前1年有三分一日子是假期,不少人已能享受退休计划, 是 100年前香港人无法想象),但科技的进步不是按年增长,而是时快时慢;反之,人类要求更多闲暇时间同时收入提升,却是永无止境,形成企业获利不断改变; 每当制造业由高边际利润走向低边际利润而出现地域转移,例如由美国移向日本、欧洲再移向亚洲四小龙和新兴工业国,最后移向中国与印度。在转移过程中,引发 个别国家经济出现盛衰周期是无法避免。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人均GDP已超过每年4000美元,会不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或如总理温家宝所 言,在2020年前中国GDP仍可保持每年8%增长、CPI仍可保持5%以下升幅?

过去两年(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对不少中资企业而言是灾难,下半年又如何?虽然中国GDP在2010年已排名全球第二,但中国人均收入 只 及日本人八分之一,超过95个国家人均收入仍高出中国人,包括利比亚、黎巴嫩和罗马尼亚等。中国人储蓄率达35%(美国2%),根据世界银行数字,每年仍 有2000万名中国人踏入18岁及愈来愈多中国人加入中产阶级。未来20年中国将兴建5万多哩超级公路、40多个新机场、大量港口及房屋、中国仍有 3.16亿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每年面对150万个大学生毕业加入就业行列。中国占全球五分一人口却只拥有全球10%可耕地,一直以来中国人必须努力工作 才能养活自己。30年改革开放日子过去,中国人渐达温饱水平,能否一如1980年后的香港人进入富裕社会?决定因素亦一如香港,即中国能否出现一个有效率 及廉洁的政府?近两年内地企业股价大幅回落是否另一次投资中国的大好机会?

打破寡头 楼价合理

1998年中国政府宣布住宅房商品化后,全国一下子出现2.4万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到2008年更达到8.7万家,形成春秋战国局面,相信是内地房 地 产开发公司全盛期。去年国资委要求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只保留16家,其后又宣布保留多5家,即目前国营地产公司共21家;其中已上市者有保利、华 润、中海、中铁和中建等;地方政府做后台者有上海绿地、陆家嘴、北京首开和金融街等,还有城建、城投、城开、上实、中华企业、中星和新长宁等;至于股权分 散公司有万科和金地等;民企有恒大、碧桂园、绿城、万达、龙湖、雅居乐等;另有港资企业如瑞房(272)、九仓(004)、恒地(012)、新世界 (017)、长实(001)、新地(016)和恒隆(101)等加起来合称30强,业务集中在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仍以中小型地产开发公司为主。

——————————————————————————–

估计未来10年内地地产开发公司数目大量减少,情况有如香港1973年地产开发公司有数百家,到了今天有实力的大型地产开发公司只余下10强。 2009年中国地产开发公司已减少十分一,余下八万家,2010年进一步减少到七万多家,相信30年后中国地产开发公司一如香港情况只余下30强机会十分 大,其余皆不足挂齿。即淘汰赛不但在工业股身上出现,同时在内房股身上开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任何产业经过一段日子百花齐放后,必然进入汰弱留强期,最 后出现寡头现象(即少数公司占据市场80%)。除非政府立法制止。香港不是出现地产霸权,而是经过几十年汰弱留强后,地产业进入寡头时代。只有打破寡头垄 断重新引入竞争,香港楼价才逐渐恢复到合理水平,不然偏高现象长存,不会因政府复建居屋而改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